ArtWorld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特刊 | 档案·地理·剧场
《艺术世界》313 期
档案 · 地理 · 剧场
何不再问: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特刊
全线上市 !
戳左下阅读原文,进入小仓库购买
“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由印度 Raqs 媒体小组领衔策展的第 11 届上海双年展。Raqs 媒体小组以一个问句作为上海双年展的主题。Raqs 媒体小组由吉比什·巴什、莫妮卡·纳如拉、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三位成员组成,他们经常以艺术家和写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早在 2010 年,他们就作为艺术家组合参加过第 8 届上海双年展。2013 年,他们的中文版图书《Raqs 媒体小组:动力沉思》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在 Raqs 媒体小组的策展笔记中,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被当作对本届上双的思索源头。三体代表着三颗恒星、三个主体之间无限复杂、永恒运动的关系。这种对不确定性状态的强调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的第一次,而历数国际范围内的大型双年展,直接将提问作为展览主题的也不多见。
Raqs 媒体小组与策展组(萨比赫·艾德迈德、刘畑、陈韵、黛丝·默恩德)为本届双年展设计了有如堡垒般复杂的展览结构。它们包括:主题展,四个不同艺术家主导的“终端站”,七个不同城市与文化的青年策展人策划的“复策展平台”,51 位不同身份的上海市民受邀参与的“51 人”项目,在展厅与城市空间持续进行的“理论剧院”,以及作为馆外联动的城市项目。这些不同定位的展览项目保持着连接、附生、放大、平行、扩散等不同形态的相互关系,将在四个月展期内勾画出一幅重重叠叠、难以一览无余的高维度图景。
艺术世界 | 策划、蔺佳 | 责编
/ 长读 : 档案·地理·剧场 /
我们并不打算以一本杂志的有限篇幅,违心地将这幅有别于传统透视法的胜景降维,故而选择从对展览本身逻辑的复述中抽身而返。我们就像策展团队不知情的合作者,为本届上海双年展赋予了更明显的性格——档案、地理、剧场。档案、地理、剧场都体现了一种寄于有形实体的动态开放,它们所涉及对象的存在方式和人们接触它们的方式是无法封闭的。实际上,作品将展览当作自己的剧场。在这里,理论被剧场化,而表演则具象化为痕迹——视觉的、听觉的、感受的,在档案里游荡着一种精神状态,与证据辩论……
▍彼得·皮勒:“视觉世界”中那些不可见的部分
▲彼得·皮勒,《信封#9》(Peter Piller, Umschläge #9),2011 - 2012,收藏级艺术微喷,铝板,63 cm × 84.5 cm © Peter Piller / VG Bild - Kunst, Bonn, Courtesy Capitain Petzel, Berlin.
▲彼得·皮勒,《信封#10》(Peter Piller, Umschläge #10),2011 - 2012,收藏级艺术微喷,铝板,63 cm × 84.5 cm © Peter Piller / VG Bild - Kunst, Bonn, Courtesy Capitain Petzel, Berlin.
▲彼得·皮勒,《信封#19》(Peter Piller, Umschläge #19),2011 - 2012,收藏级艺术微喷,铝板,63 cm × 84.5 cm © Peter Piller/VG Bild-Kunst, Bonn, Courtesy Capitain Petzel, Berlin.
▲彼得·皮勒,《信封#22》(Peter Piller, Umschläge #22),2011 - 2012,收藏级艺术微喷,铝板,63 cm × 84.5cm © Peter Piller/VG Bild-Kunst, Bonn, Courtesy Capitain Petzel, Berlin.
德国艺术家彼得·皮勒在读大学期间开始搜集报纸上的图片。自此往后,他开始搜集一切感兴趣的既有图像。训练自己在看图时尽量不被任何图片说明干扰,而是纯粹地观看图像本身不去揣测拍摄者的意图与所指,而是努力挖掘观看者对这张图像产生误解的多种可能性。
目前,彼得·皮勒档案库”(Archive Peter Piller)包含 7000 - 10000 张图片,跨越了100 多种主题,图片来源多样。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朝洞穴里看》(2000 - 2006)共分 2 组,每组有 8 张图片。在互联网还“年轻”时,彼得·皮勒也曾在那里搜寻过素材,不过在今天,他选择尽量回避互联网平台。他表示,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于图像的消费是如此快速且浮于表面,他对这种方式充满怀疑,他的经验告诉他,一张图像的意义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渐渐浮现,人们总是习惯将图像作为答案,而实际上,当它被用于提出疑问时才更有力量。相比屏幕,纸张更适合被反复观看,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他反而对“重新回到纸张”的想法更为坚定。(杨圆圆|采访)
▍激烈空间:上海电影地理——在时空废墟的剧场重新出发
▲上海电影地理项目,《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照,2016
▲上海电影地理项目,《今天我休息》,剧照,2016
▲上海电影地理项目,《大桥下面》,剧组拍摄花絮,2016
《上海电影地理》是激烈空间今年下半年开始的新项目,是针对以上海为空间背景的老电影的一项重拍计划,通过原片片段、重拍片段和嘉宾在拍摄现场和棚拍对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空间关系、人物处境等所发表的议论进行剪辑结合,形成复杂的对照与对话。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三部重拍作品为《今天我休息》《大桥下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每部 30 分钟。本项目的导演和统筹石青表示,《上海电影地理》是以重写为起点,在今天重新组织和激活这些被封存的时间/空间,是把地点作为时空废墟的剧场化工作,书写延续、扭转和再出发。《上海电影地理》的目光放在“现在”——一个距离今天不远的“过去”或“将来”,历史提供了这种叙事的纵深度,将电影看成有待解冻的历史/空间,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不断“当下化”的时刻。(蔺佳|采访)
▍克里斯汀·孙·金:一个在“弱”音之下的世界
▲克里斯汀·孙·金,《技巧游戏》(Christine Sun Kim, Game of Skill),2015,魔术贴,磁铁,发声器,60 秒音频文件,空白空间 | 图片提供
▲克里斯汀·孙·金,《恢复沉默》(Christine Sun Kim, Rehabilitating Silence),2013,纸上墨水和炭笔,77 cm × 112 cm,空白空间 | 图片提供
出生于美国的韩裔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存在先天听力障碍,但她也不相信声音不属于她,她能利用一切所能掌握的媒介重塑声音。她告诉告诉人们声音不仅能被聆听,也能被感知,被观看,被经验,如同一个念头,一缕思绪。乐谱中表示轻音的“P”是克里斯汀·孙·金最钟爱的声音符号,她把“P”揉进绘画里,向人们描述声音的存在,以寂静的方式——她让人们注意到,还有很多声音弥漫在“弱”音之下,“听”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掌握“听”的技巧与方式,我们都必须在身心上付出坚苦卓绝的努力。(子七|文、采访)
▍李明维:历史链条上的一个单细胞
▲李明维,《如实曲径》,参与式表演装置,稻谷、服装、舞蹈,2015,台北市立美术馆 | 图片提供
▲李明维,《鱼雁计画》,复合媒材互动装置,木作、玻璃、灯具、信纸文具,三件,各 290 cm × 170 cm × 231 cm,2015,台北市立美术馆 | 图片提供
▲李明维,《声之绽》,复合媒材互动装置,尺寸各异,2015,李工作室 | 图片提供
李明维生于台湾,12 岁移居美国。虽然上大学时读的是生物与建筑专业,但其个性却不喜欢完全理性的非黑即白,因此选择成为艺术家。李明维的旅行箱里藏着一本美国作家刘易斯·海德的著作《礼物》(The Gift),书中说艺术创作是一种流动的表达,当一个艺术品呈现的时候,它的内涵其实一直在流动,就好像是一条河,它不应该停留于某一个人手中,如果它成为某一个美术馆的典藏。它也应该与大家分享,而不是被关在仓库中,李明维对此深以为然。在上海双年展展演的作品《如实曲径》招募了 8 名舞者,2 人一组,四组轮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厅每天做六个小时的表演。李明维为此进行了两次舞者甄选,他认定作品所需的是非常内敛的表演,除了舞蹈学院毕业的职业舞者,一些比较沉静的肢体表演者,也非常接近这个作品的美学。因此他选定的舞者中也包括瑜伽老师和太极老师。(陈冰雨|采访整理)
/ 展评 : 扫描全球 10 个重要展览 /
▍米歇·鲁芙娜:夜
美国纽约 | 佩斯画廊
2016.9.18 - 10.22
纽约佩斯画廊近期展出了出生于 1967 年的以色列艺术家米歇·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新系列“夜”(Night)。鲁芙娜综合运用摄影、录像、数字艺术和绘画,在表达深沉的个人经验的同时以对象征的使用反映广泛的人类境遇,并以诗意的方式指涉政治与历史议题。(张文心 | 文)
▍曾梵志:散步
中国北京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6.9.19 - 11.19
“散步”是一个以观者为中心的展览。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一种 48 31824 48 15288 0 0 3508 0 0:00:09 0:00:04 0:00:05 3508受:曾梵志的绘画里始终有一种直面的诉说,它们不是把视线引入到画面中,而是主动地交谈,主动地侵入观者。(耿涵 | 文)
▍齐勒纳斯·坎培纳
英国伯明翰 | 圣像画廊
2016.9.23 - 11.27
齐勒纳斯·坎培纳的展览并没有将我们带到一个自己无法想象的世界中去,甚至也没有提出任何新的利用材料的方法。但是展览却将我们同时带到了微观和宏观的存在之中,带到了看起来像是未来又模糊地类似过去的地方,而又不会迷失在复古科幻小说的疆域中。(Linda Pittwood(琳达·皮特伍德)| 文,胡默然 | 译)
▍向京:唯不安者得安宁
中国北京 | 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6.9.18 - 10.22
向京在熟练使用自己这套语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它们进行新的组合以描述新的话题,如状态、人的本质、抑郁和快感、无性别的性,甚至是一些具体的动作本身。这种尝试是使新作看起来依然抓人眼球的原因之一。(刘希言 | 文)
/人物 /
▍胡昀:某时某刻,解救徘徊于历史记忆的人与物
今年 9 月胡昀举办个展“叙事病”,这位三十而立的艺术家经常在文献、档案、史实、回忆的框架下工作,将不同年代、不同缘由和不同故事的线索构成一张捕捉往返于宏观叙事和个体存在之间的人与物的网。(胡昀 | 自述)
/拉页 /
▍Holzwege——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开幕展
中国上海 | 香格纳画廊,西岸
2016.11.10 - 2017.2.15
/策展人札记 /
▍展览的中途
展览 | 山中美术馆
地址 | 四方当代美术馆
展期 | 2016.06.05 - 2016.10.05
▲许力炜,《白马村壁画笺注》,壁画
“山中美术馆”是由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的“地形学”项目的第二回,“地形学”项目关注南京的历史与自然空间,是一个基于研究与调查的长期在地项目。在 2015 年 3 - 7 月进行的第一回项目“麒麟铺”中,策展人刘林与艺术家考察(想象)了遍布南京城内外的历代陵墓。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投向处在南京的城市边缘,同时也是四方当代美术馆的所在地——老山山脉,试图寻味老山与美术馆之间的内在关系。展览邀请了 20 余位艺术家,以委托制作的形式,将 20 余件作品散布在山里山外。(刘林 | 文、图片提供)
编辑:ArtWorld
文、图:ArtWorld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魔都 の 一周 | 2016 第 45 周(11.7 - 11.13)展览推荐